登录注册

one-long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搜索
查看: 30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“僵尸”占领微信

[复制链接]

1734

主题

1745

帖子

5405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405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8-23 15:55:11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“僵尸”占领微信

      信息来源:ChinaZ作者:网络发布时间:2013-10-23浏览:我要评论
      
        

          开始话题之前,先问2个问题:1、你加入了多少个微群?订阅了多少个公众号?2、你每天会在多少群里发言?会在多少群潜水?订阅的公众号有多少已经没有更新,或是即使更新你也不看了?



       



          从我在身边朋友做的小调查来看,大多数人都已经加入超过30个群,每天持续关注的群,不超过5个,偶尔关注的群,也不超过10个,至于公众号,也大抵如此。



          我个人的数字是,关注了约100个公众账号,其中只有一半左右是每天更新;群组则有近50个,其中有超过2/3基本已经没有人发言。



          显然,越来越多的群组和公众号已经变成了僵尸,看似活着,其实和死差不多了。



          先说群。



          群有两种,一种是比较固定的群,至少10多个人,很多能达到40人满额,甚至还有早期权限宽松时开通的100、200甚至1000人的超大群,这些群多是有固定的圈子,或是讨论固定的主题,这种群活跃度高,有的一会儿不看就有几十几百条消息通知,不堪其扰的人大多只能退群,或是潜水无视之。



          当然,这些群里也有一些例外情况。一般每个群都会有自己的“风格”,如果前期入群的人很活跃,后期加入的人即使个性比较内向,往往也会经常主动加入讨论,如果前期入群的人都习惯沉默,那后面即使有活跃的人加入,整个群往往也是几天没有任何聊天。我就有两个参加的群,虽然里面的人相似度高于60%,而且很多人都很活跃,但其中一个群每天都有大量讨论,但另一个群已经没有任何人发言了。



          甚至一些意外情况也会改变群里的气氛。我曾经有一个朋友,所在某群的一位参与者无意中犯错,将批评另一位群成员的私聊内容发到了群里,结果群内气氛瞬间降至冰点,事后有超过1/3成员退出,剩下的人也从此缄口不言。



          另一种是临时群。举例说,某公司朋友a,希望通过我找到某媒体朋友b,以前我只能先把电话给a然后给b去个电话介绍,再给a电话让他们联系,中间还得防着a拿着我的招牌忽悠b,或是b借着我的招牌忽悠a。现在我往往会开一个微群,把他们俩拉进来,作一个相互简单介绍,后面的事你们自己谈,但如果谈到与我有关的内容时有问题,我也可以当场澄清,既方便又可信。



          但这种群往往都是临时的。可以感受到,腾讯曾有考虑,只要用户不保存群,退出后就自动脱群,如果群内人数少于2人,就自动消群;但实际的情况是,大多数的人往往会出于保留聊天记录的原因,并不退群。于是群组越积越多,而且基本上都僵尸化了。



          再说公众号。



          公众号的更新频率取决于运营者的热情与能力,普遍来说,机构运营的账号,以及一些勤奋的或有想法的自媒体人,普遍能做到每天更新,甚至每天2次、3次更新(2次、3次仅限于早期少数获得权限的账号)。但更多的账号运营者纯属兴趣玩票,有的2、3天一更新,有的啥时有灵感啥时更新,有的索性1周、1月更新一次,甚至注册账号之后就束之高阁。



          但微信的强社交、弱媒体属性,决定了只有更高质量的内容,才能具有足够的传播力。但对于大多数公众账号来说,这都是一个极为消耗时间精力的,几乎无法完成的挑战。



          那怎么办呢?大多数运营者的办法很简单:转载——转载他人的优质内容,来弥补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足。



          这于是衍生了微信自媒体的几个问题:一是版权纠纷,最近包括我和朋友在内,已经发生了很多次原创内容被剽窃(不注明任何作者及首发出处,直接拿走原文转载);二是内容雷同性强,大家越来越多地在不同的公众号上看到同样的内容。



          同时,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公众账号、服务公众账号出现,也越来越多地占用了微信用户的碎片时间,他们看完所有订阅公众账号的人越来越少——即使是那些有强迫症,逼迫自己一定要把那些提醒小红点消掉才安心的朋友,也只是点一点,并不是真正去阅读内容。



          以上,导致的一个情况是:在微信用户和内容的爆发增长背后,也有越来越多的冗余内容不断形成并累积沉淀。



          在微博上,僵尸更多表现为粉丝,成为那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大号脚下基石,而在微信上,无论聊天窗口还是朋友圈,看似活跃,但只要我们向下一拖,就能看到那些越来越多的,沉寂的尸体。



          如果微信一直不支持聊天记录导出,我可以想像,1年、2年乃至更长时间后,大家所有的手机内存空间都将被各种记录所挤爆。而现在,仅仅是备份不足1个月的聊天记录,在宽带环境下用时也需要超过5分钟。希望腾讯能尽早考虑这个问题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