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注册

one-long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扫一扫,访问微社区

搜索
查看: 35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微信公众平台之不公开、不“平台”,是该改变了!

[复制链接]

1850

主题

1851

帖子

5578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578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6-8-23 15:50:56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微信公众平台之不公开、不“平台”,是该改变了!

      信息来源:织梦技术论坛作者:网络发布时间:2013-10-20浏览:我要评论
      
        

          微信的火早已经从app层面烧到平台层面,这个不用多废话。但是,在运营“山寨发布会”和“如是淼闻”两个数万粉丝的公众号半年、也在接触了不少企业公众帐号开发者之后,淼叔却感觉,微信公众平台似乎还没有做好这个“平台”的准备,这才是今天要说的重点。



       



          为何说微信公众平台不完善?



          作为一个app来说,所需要关心的无非是用户数、增长率、留存率、活跃度和arpu值。但对于将“开放平台”列为三大宗旨(另外两大是沟通和社交)的微信来说,这些指标显然不能满足微信的野心。



          表面上看,微信公众平台似乎是生机勃勃,各种微信营销、平台搭建的广告层出不穷,罗振宇卖会员、陈坤成立社区这种热点新闻隔三差五,在淘宝上也有大批卖家专门出售微信公众号认证、平台搭建和网站开发等服务——“淘宝热度”跟“百度指数”一样,可以反映一个事物火的程度,最典型的就是各种春晚服装。



          但是这些“热”后面,缺乏了一种最有序的互动,就是微信官方与开发者群体的互动体现。



          在it领域,一个“平台”能够成功搭建起来的外在标志是,有足够多的活跃应用运行其上;内在决定因素则取决于平台搭建方给出的规范接口,和开发者社区与平台的良性互动。这个主线清晰之后,各行各业的企业才会考虑将自己的业务it化、互联网化,从而实现成熟的商业模式。而在淼叔所接触的不少企业和开发者看来,对微信公众平台最常见的态度,就是“先搭上这班车”或“观望”两种。前者的表现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赶快开个公众号,摘编也好插科打诨也罢赶紧把更新频率做上去、粉丝数养起来;这类尝试者就是各类“微信总裁班”“微信营销班”的沃土。持“观望”态度的企业和开发者,其基本考虑就是“微信的接口还不够完善、不够公开,一些功能提供之后又收回,一些功能到底提供不提供还不知道,现在不敢投入全力去发展”。这一类看法,事实上反映了微信公众平台的不足。



          建立公开api体系迫在眉睫



          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平台。最早的大众领域平台实际上是dos/windows系统,在dos时代,就有了成熟的中断调用体系供第三方程序使用;windows时代,这一接口进化为api体系。成千上万基于windows的第三方软件应用成为平台的巨大财富,也帮助windows巩固了自己的用户群体,在桌面领域逐一击败苹果、ibm、novell和linux等挑战者。而在互联网时代,最具商业价值的开放平台是苹果的app store,这个市场曾被媒体给予了3000亿美元的估值。较为成熟的还有google/android平台,google地图靠着完善的api接口获得了大量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青睐,得以嵌入更多lbs应用,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级产品。



          而相对于上述这些平台,在微信公众平台上,我们除了看到部分成功应用外,也看到相当一部分“特权应用”的存在,例如南航、招行和陈坤社区等著名微信公众号,开发者圈内普遍谈论的是“他们获得了官方的支持,可以使用一些未公开的api”;而在我们所接触的一些大公司中,一旦他们要做微信公众平台,往往有“高层亲赴广州与张小龙协商开放接口”这种报道,最著名的就是小米的各种微信公众号;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权的延伸。



          作为一个推出不到两年的新型平台,微信公众平台的这种“谨慎”有其现实考虑,他们要顾及数亿用户的感受,一些新功能必须在可靠的合作伙伴中先行内测,待成熟后再推向公众开发者。但是也要看到,这种“内测”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了一些不利现象,例如大量第三方代理公司自称“有获得内测api的关系”,向企业漫天要价;淘宝上各种微信营销、待开发服务,也有不少以“关系”作为噱头和卖点;至于微信公众平台认证这种简单操作都可以卖到一次500元以上,在说明了企业有巨大的付费需求同时,也表明“内部有人好办事”已经成为部分用户对微信平台的下意识看法了,这一点对平台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。毕竟,要成为平台,最根本的要素就是相对的公开与公正。



          而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来看,微信公众平台的这种“定向内测”做法也注定难以持久。单以公众号而论,推出一年的时间已经有了100万个公众帐号运营;从用户范围看,微信不但在国内高歌猛进,其国际用户也创下了三个月内数量翻番、从5000万到1亿的大突破;用户广度的快速扩散和应用的深度开发需求不断增强,已经成为巨大的倒逼力量,促使微信官方在自上而下的“官定内测”之外,有更公开、更有效的开放策略出台。



          开发者社区是良性发展基石



          参照苹果、google在开放平台方面的成熟做法,以及facebook开放策略遇挫的教训,淼叔建议,微信官方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,尽快完善公众平台的开放体系。



          首先,建立成熟完善的开发者行为准则体系。这方面最应参照的,是《苹果开发者审核指南》;该指南22个条款中,基于平台的各类应用不该做什么、哪些内容该做到什么限度,都有非常明确、清晰的规范。这是所有开放平台的底线,在实现丰富强大的功能之前,首先要保护平台用户的基本用户体验(当然也要保护平台运营方的基础利益),为开发者设定不可触碰的红线。这与腾讯公司和微信官方的“保护用户体验”原则其实也是一致的。目前,这方面的规定,我们只在公众帐号后台启动时看到简单的三条——那实在太简单了。



          其次,应该确立api体系的内测、分类、升级、公开步骤。一个成熟的api体系,应该要综合考虑平台发展战略和用户、开发者利益,在可预期的周期内滚动更新、阶梯升级,并将这一过程公开化。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开发者明确的预期,知道哪些api已经稳定可用、哪些功能还只是在测试期。在一个稳定的预期之下,才谈得上明确的开发计划,与第三方应用群体的不断繁荣。



          还应该看到,微信公众平台上存在巨大的企业级需求,很多企业是存在付费意愿的。一些餐饮行业老板曾经对淼叔说,一个用户订阅了我的微生活会员卡,当他走进店里时,已经存在了消费意愿,这时候我们给他推送畅销菜品、特色推荐,应该不算打扰吧?但微信公众平台没有开放lbs接口,导致这个功能无法实现。对于这种可以产生明确消费的api接口,企业乐意付费,用户需要推送,微信官方其实可以考虑将之场景化、一般化,推出成熟的企业级收费api接口。这种措施在增收方面是小事,但“付费的必认真”,这种措施可以催生出大量的企业级应用精品。



          最后,要实现上面两个条件,有一个很有必要的组成部分,就是淼叔一直在强调的“良性互动”,也就是成熟的开发者社区建立。成功的开放平台,一定有一个繁荣活跃的开发者社区(这个社区不是指狭义的一两个bbs,而是整个开发者群体之内,存在着活跃而有效的互动)。微信公众平台非常年轻,开发者社区还没有成形,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;但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,现在也应该着手推动社区的建立。在一个稳定、公开的api体系推出之后,大量高质量开发者会逐渐涌入,官方应该通过鼓励、扶持各种论坛、比赛和书籍出版,促进社区的正向发展。这样还有一个附加好处,可以挤压各类山寨培训班、总裁营销班之类野鸡班的生存空间,消除微信公众平台被营销化、庸俗化的趋势。
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
收藏收藏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